2025年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横幅

价值塑造·智慧赋能:计算机类研究生“三融三跨三新”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

本成果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,依托学校财经特色,聚焦“计算机+”高层次交叉创新研究生培养,通过“全链条价值塑造+‘三融三跨三新’突破性机制”,系统化破解思政教育本科化、科教产创协同低效化、学科培养孤岛化、培养范式传统化四大难题,实现思政引领、高效协同育人、交叉资源整合与智慧培养的有机统一,显著提升研究生科技报国担当和交叉复合创新能力,为地方高校特别是具有学科特色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操作的实践样本。 具体创新性体现于以下维度:

①“思政+学科+场景”育人体系破思政本科化:明确导师科研思政首要责任,构建“导师、授课教师、社会+研究生”四方协同德育智育模式,将科技报国、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“科研场景+课堂场景+社会服务场景”科研创新全过程,打造全链条沉浸式思政教育,强化研究生使命担当。

②“三融”协同生态破科教产创低效:以“科教、科创、产教”融合建闭环。科教融合建立科研成果向理论教学资源的转化通道,实现“以研促教、以教兴研”;科创融合通过“梯度化课题-竞赛实战-成果孵化”强化双创实践,塑造创新驱动型能力体系;产教融合建实战课程与案例库,推动学位论文“真题真做”,贯通技术研发-产业应用-人才锻造全链。

③“三跨”路径破学科孤岛:跨学科交叉理论体系、跨平台能力递进实践体系、跨视界认知拓展三位一体范式。跨学科组导师联合指导,结合交叉课程建设,破除理论壁垒;跨平台搭建“基础科研平台群+产业研究院+国际合作平台”实践体系,匹配“梯度化”课题;跨视界整合国际顶尖资源,建联合培养机制,拓展研究生全球认知。

“三新”机制破培养范式传统:借“场景、服务、要素”创新赋能智慧培养:自研生成式智慧教学/科研平台,打造“虚拟+实景”理论及实践新范式;提供智能评测、学情画像等全方位配套智慧服务;创新构建“思政素养-创新能力-发展潜力”三维评价模型,结合AI认知诊断生成学情画像,实现个性化因材施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