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成果实施成效显著,育人新模式可复制推广。
①师资建设:名师引领,团队精干
培育国家级人才1人、泰山学者4人,打造省优势学科人才培育团队1支、“人才引育”团队2支、“青创团队”5支,拥有省优秀研究生导师3人,省三八红旗手1人、济南科技副总1人,校师德标兵3人、教学名师2人、优秀研究生导师5人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3支。
②学科根基:特色鲜明,对标一流
构建“财经智能”学科布局,支撑计算机应用技术、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成为省重点学科;“工程学”“计算机科学”进入ESI全球前1%,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跻身软科世界一流学科(全国财经高校三甲)。获批数据科学与财经人工智能交叉博士点,以及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,“本硕博”贯通式培养。
③思政育人:价值铸魂,成效突出
如图所示,建成“思政+学科+场景”体系,含省级课程思政课程2门、虚拟仿真思政案例库10余个,如“数字孔子”进课堂。获全国计算机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,研究生思政课程3门。近三年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比例提升50%,重点领域就业率达95%,涌现服务西部志愿者张中兴、修菏、研究生入伍郭信妤、王教金等典型。
④培养模式:智慧赋能,交叉创新提质
如图所示,自研生成式个性化智慧平台;打造多领域交叉课程群,获省级智慧课程2门,校级1门;建立“跨学科导师组+智能匹配”机制,完善研究生交叉培养,拥有统计学博导4名,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导5名;举办新IT大讲堂百余次,出版教材专著8部。研究生发表CCF A/SCI一区百余篇,跨学科论文超50%;获“挑战杯”全国银奖等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超60%;获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4项,省级优秀硕士论文10余篇,研究生学术之星4人。
⑤服务产业:产教联动,赋能转型
如图所示,联合华为、浪潮、华天等共建实验室5个、示范培养基地3个,开发“产业沙盘-虚拟实验”模式,聘企业导师10余名。开展计算机+医学/金融等交叉项目43项,科技转化超千万元;研究生100%参与产业课题,获专利软著30余项,入职头部企业率达65%。
⑥教育生态:辐射广泛,示范引领
成果获许信顺、陈贞翔、孙建德等专家高度评价:“改革特色突出,智慧赋能成效显著,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”;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会议、论坛10余次,包括1500人的大会,团队受邀赴20余所高校作报告,多次在全国性论坛发言。培养模式推广至10余所高校,获用人单位认可,获批多校联合重点实验室、互聘师资(3人获济大博导)。
如图所示,本成果形成以生成式智能平台为核心,数据驱动全流程教学,深度对接产业生态的数字化体系。 自主研发“通用大模型+领域专有模型”双引擎智慧教学平台,通过动态知识图谱实现知识点智能链接与资源精准推荐,支撑多模态AI助教实时交互、VR/AR产业实景沙盘沉浸式操作,教学效率提升30%,教师负担显著降低。该平台提供线上导学、理论实践互动、智能评测、知识图谱、智慧评价、动态学情画像、科研路径规划等全方位配套服务,可融合所有课程、科研、学情数据与知识图谱深度分析,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,通过动态学情画像,动态调整教学、指导计划,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,提供精准干预。
在产教科创融合层面,打通“基础科研平台群+产业研究院+国际合作平台”三级数字平台,整合头部企业资源共建智慧联合实验室,实现研究生参与企业真实课题,举办跨学科学术活动,推动研发成果转化。 通过“思政素养-创新能力-发展潜力”三维评价模型与多主体评分机制,量化验证数字化赋能成效:学生平均成绩与竞赛获奖显著提升,发表高水平论文,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及虚拟仿真思政案例库,形成“教-学-评-产”一体化的智慧教学生态,为AI+教育提供可复制的“财经智能”范式。